亮点
- 产品的特性提前梳理完毕
- 封闭式讨论加快整体进度
缺点
- 对比视频介入太晚,没有及时达到需求
- 每天晚上过ppt内容效率太低
- 演讲排练太少,动作不够自然
- 视频素材美化不够,前期没有研发参与导致技术点无法表达清楚,反复多次
- 休息不够,导致排练关键时刻出现NG
小结
这一次总体的问题在于介入太晚,从而导致一系列的技术动作变形。
不过好处也是因为介入太晚,总体框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动,从而避免的很多无用的反复修改。
未来或许可以改进的点
技术角度
- 功能demo阶段需要考虑发布会宣传角度,或者是给出宣传方向和功能亮点
- 技术先行和可行性论证很重要,技术人员不要盲目迷信大佬的“用户产品角度论”
乔布斯的名言虽然正确,但是是基于他已经完全玩透了技术,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,从用户的角度/场景去做设计,可行;但是从这个角度去做技术选型,没戏。技术人员还是老老实实从技术角度去寻找突破口,然后再去跟产品一起讨论/完善,再来打磨产品。
- 技术需要预估出最小产品化维度,即这个功能最小可演示程度和时间,帮助产品理解
产品角度
- 人有我无,市面上哪些产品的功能,别人有了,我们还没有
- 我有人优,市面上同质化的产品有哪些,别人比我们强在哪里
- 上一代产品的反馈痛点和槽点,这一代是否有改进的地方
- 跨界的功能搬运
演讲角度
- 舞台走位,不遮挡字幕,每一页PPT应该要在的活动位置
- 演讲时候的体态和姿势,走路,站立,手放的位置
- 视频落版的口播词和解释,顺畅的讲述故事
- 功能场景化,需要讲述场景,而不是功能点
- 语速自然,需要人为创造梗和话题,提高热度
发布会观感体验
- 发布会本身无太大亮点,个人感觉情绪有波动,但是实际播放效果并没有。
- 产品力和软卖点并没有引爆弹幕舆论,大家并没有被产品本身所吸引,也没有话题性。
- 过程太过刻板,没有达到心理预期的效果,软卖点的部分并没有从弹幕中看到“正面评论”
发布会之后的
- 增加自身曝光度,增加和用户的互动,在发布会之前就有话题
- 发布会制定框架后需要造“梗”,需要人为制造热度和话题
- 发布会有详有略,需要有起伏,不然演讲者/观众双累,得不偿失
还是非常感谢公司给予了这样的一个机会,尝试了不一样的事情。